白圣杰2024-11-08 21:12:56
心理恐怖片,特别对于i人而言。自卑于丑陋的缺陷,即使幸运得到改变的机遇,也逃脱不了堕落更加平庸的深渊。失去存在意义的深刻焦虑,失去认同价值的人格危机。旁观昔日厌弃的同类一步步踏上青云,而自己仍然原地踌躇,没有比这更触动的人生痛处了。
el2024-10-12 06:38:21
前半段的一点身体恐怖很惊艳,但Edward的真实性格在影片中是一直失位的:他在接受药物之后突然的恐惧是为什么(死亡?)?变化后为什么他的第一反应是向周围所有人撒谎?变化后的性格转变缺乏准确的描绘,哪怕是心理上根深蒂固的自卑无法消抹这一点也没自然呈现。《Edward》、Edward、和Oswald的Edward三者间明显的互文也没有写清楚。Renate演得很好,但她被写成了完全的客体,对于她的选择,我们也无法知悉全貌。结尾也没有落向任何一个有效的论点。于是最后,本片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有趣的灵魂打败了好看的皮囊的故事。
咯咯精2024-02-16 20:45:30
没有太懂这个message,只感觉美国太美国了。请问Renate Reinsve这算不算被typecast了?她只能是一个世界上最糟糕的北欧中产女性了吗?(但是她的腹肌我百看不厌
葱酱2024-10-28 02:34:36
借用一个看来的短评: she’s still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已汪销2024-02-16 21:40:08
怪不得姐做笑了,尺寸鉴定失败。后面好几场戏都有点冗余,看完觉得男主才是“可怜的东西”。
momo2024-11-09 10:58:47
林奇x蔡明亮,才华横溢的新一代电影学徒。充满细节的故事(口哨,打字机,天花板的洞、林肯的雕像艺术家等等,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怪人在其中却不违和)。充满创意的镜头(七十年代恐怖片质感,同时又极为简练,总是不动声色地让“生活”的信息或者氛围溢出)。对于外貌/身份、心灵/肉体、自恋/他者的凝视,比《某种物质》深刻两百倍,那种微妙而黑到极致的幽默,大概不如后者伪柯南堡式的肉体恐怖那么直观。我一直以为第二个丑男是神来之笔,化用了培根的画作,却没想到也中了招,“他的脸真是这样”。而且导演第二次同他合作了,似乎有点过于取巧。其实后半不如前半,戏中戏还是学生气,虽然讽刺拉满,但格局毕竟有限。期待新作。
胤祥2024-02-17 09:01:43
#10290. 74th Berlinale-主竞赛-最佳主角,前入围2024圣丹斯首映单元。确实是圣丹斯调调的片。冬兵也步各位漫威明星后尘来演独立艺术片了(正面全裸哈哈哈)。大致的坐标系在A24的独立调调,”身体恐怖片“和伍迪·艾伦式的纽约知识分子喜剧之间,最有趣的是本片在很大程度上嘲讽的政治正确是北欧式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北欧名字,老家大概也是瑞典……),很难不让人想起诸如《受够了自己》和《方形》这样的北欧片。剧作是挺工整的但是后半段也有点太顺拐了……
Parity2024-02-19 16:25:20
# 74. Berlinale Wettbewerb
4+
逐步引入新的激励以形成新的完整层次,并工整地消解掉上一层,最终讲了一个浅白的道理:一种简约的美,正中和结尾的两次时间线跳跃的留白正是最好的表征
KID Y2024-10-06 06:30:46
7.5 最佳男演员给的没啥问题吧,如果可以更多像扮演与真实的方向提炼就好了,目前只能以上价值的方式作为对替身文学的自反,将面貌与心理之间的联系置于更加混沌,也许是无法被破解的地位;真要和《某种物质》或者其他典型的此类作品比较的话,那就是施密伯格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类型游戏的终点依旧是人物侧写,去尊重虚构之中的真实。
嗯嗯大家还2024-02-17 23:55:04
费那么大劲就为了讲这么个道理啊,行我知道了退下吧。。。真够俗的你。。。
中后段太冗长
红酒与谋杀2024-02-21 08:38:53
前半段类柯南堡的视觉概念是成立的,明确的剧作任务也决定了它势必会按照观众可预想的情节模式展开,但在中后段那个显而易见的叙事节点之后还是发生了滑坡。塞巴斯蒂安斯坦的表演能力不足以胜任此角色,这需要过硬的心理技术,而当“假面”被撕去,“真身”彻底暴露在外时,不仅是一个纯视听形象的消失,在表演上甚至不再有遮丑的工具了。讨论元表演之前还是请先选对正确的演员吧。@Berlinale74
小羊不亦乐乎2024-09-22 10:00:47
容貌(向好的地方)变化带来的深层反思,跟the substance一体两面,两个片子还同一天上映。但我觉得本片的“推理”多是极端的个例助推,比如从Edward一开始不承认自己,到突然出现一个同样病症的人(铺垫加分),并没有普世性,或者说还没挖到最核心的本质
废话队长2024-02-17 19:01:39
梦回早年柯南伯格生猛的变异手段,直给的剥离皮肤,而导演比之柯南伯格更为顺手的利器便是无需任何特效化妆便可触目惊心的亚当皮尔森。可以说有了亚当,或者有了对于神经纤维瘤的先决认知,塞包的假面表演才有了成立的条件。后半程把人物粗暴地投进小概率事件的漩涡,为风格的刻意扭转而加入讽刺的语调多少则有些不负责任了
Marutvat2024-10-29 15:13:09
全程被贴脸开大不是因为自己长相而是因为自己人不行到最后不疯才怪
半弦月2024-11-08 20:30:15
与“母亲!”一样是高概念下引发的强戏剧性发展,但没有一路狂飙,男主回归了本质。打高分有私心的,我完全共情这个呆呆的,不知怎么自处的男主。每个人都会有些天然外在缺陷,当有所成长时,又发现被需要的是另一种人(特质),而影片中恰好是过去的自己;影片把抉择局限到女导演身上,而那个最初的灵感(男主记忆的源头)是会更改的,阴郁改成积极,平凡改成莎翁,即便男主奋力一冲(杀人)依然换来无言的当下,精彩是别人的,自己连赶都赶不上;他发现还是面具好用,起码能获得一时的青睐。男主的敏感和愚钝,让他无法应付对于过去自我的解构,过去被自己抛弃,未来似乎在另一个人手里,当下很快也会被抛弃掉;而他还自卑、迷茫地活在那个源头处,畏首畏尾,只能戴上面具,做个小角色
内陆飞鱼2024-11-17 18:21:30
A24众多怪咖片里算正常的一部,导演可能是大卫·林奇《象人》的粉丝,女主角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就是喜欢软**的那位姐姐,这一部做得笑场了。
醉鬼盼安生2024-03-23 12:16:35
2024 nyc moma 3/5 有很多摄影上和音乐出彩的地方 感觉完全可以就放大探索body identity等多个方面拍成poor things 但不觉得sebastian stan演技有多出彩 不明白为什么他拿了最佳主角奖 反而是oswald的演员 演技非常亮眼 而且总给我一种演员在被消费的感觉 如果说前半部分刚感觉有那味了 那后面就真的非常冗长且故弄玄虚
Leopardus2024-11-27 06:32:00
开头还算引人入胜,后面冗长、生硬,这点内容拍个短片就够了。主角是一个外观痊愈却还带着心灵伤疤的可怜人,然而电影却用一个现充丑男去衬托和折磨他,躲起来指指点点:“人家Oswald自信有才照样抱得美人归,你变帅还不招人待见全赖你自己。你以为是皮囊的锅?现在知道了吧你本质就不行,没实力没魅力的屌丝。哦对了人家那演员真长这样真这么优秀哦励志不?” ——残忍、肤浅的嘲弄并不酷。
Sid2024-02-20 07:53:31
音乐太洗脑了 又一个自我存在主义危机的电影 到最后发现不是这个世界因为我而厌恶我 而是因为我而厌恶我罢了 不过我大概更想看到最终他因为绝对的嫉妒和无法释怀而再次毁容 之后落到依然没人爱的境地 但实际上影片轻快结束了 留白是最好的结局
方聿南2024-11-19 13:26:29
抛开那些超自然和魔幻的解读,这个关于爱情和社交的寓言可以很写实,用极端的美丑做对比有点生怕观众领会不了而突出对比的用意,许多不受欢迎的人(不限于男人)会哀叹“如果我长得好看就不会如此”,但事实是即便你拥有冬兵的脸,也并不意味着会得到足够持久的爱,假如你还是想在每个领域非得到肯定不可、在被拒绝后内耗纠缠个没完、习惯性无能狂怒、连点个菜都犹犹豫豫,那么变好看的你并没有变成一个《不同的男人》。
宫唯明2024-11-07 01:08:46
前半段论证,后半段自反,这种整体剧作框架现在看其实并不稀奇。但前半段利用面容(身体)变化构建的恐怖就像是一出时光倒转版的《变蝇人》,很难说它不有趣;而后半段用对比悟道理似乎看着没有明显差错,实际上却是抛开了前者的趣点,低走到了一种露拙的境地
阿孝咕2024-02-18 04:47:24
#Berlinale74 Competition 第一场public,果然拥挤的才是城市电影节。A24真的挺会拍这样怪诞猎奇的东西,还加了点小幽默。在柏林这座城市看到男主被恶搞希特勒加Nazi旗帜,全场静默让我笑出声。结尾让我严肃地感受到悲与喜的浓烈交替,但因为题材没法做过多升华。有些梗因为public的德文字幕英文OV没太明白,再刷一遍还是必要的,目前Day3场刊分数也不低。
miluko_tango2024-02-18 00:37:24
故事挺有意思的,不过角色塑造差点劲,电影最后二十分钟有点平淡
mills2024-11-09 00:13:04
i dont get this...气质更像可怜的东西,后半部一度快要拍成纽约提喻法(要是真拍成了反倒更有趣),配乐不错
Trillian2024-11-11 17:37:07
同样是纽约孩子的Super 16mm比funny pages差太多,反复讨论的外貌与新生中始终缺少一份切身感。Anthology一闪而过,亲切。
amitayus2024-12-26 14:25:14
故事不错的,我看后感是不自信者会一再回到不自信的状态
文森特九六2024-11-06 22:55:22
仍旧无法摆脱甚至是刻意陷入到近百年前托德·布朗宁所面临的拍摄与观看的伦理争议:用所谓的先进议题遮掩某种依然陈旧的剥削意识,十分令人怀疑,除此之外,柯南伯格电影首先会接受所有的病理生理可能,哪怕是空想,即使最终成为欲望的殉道者,决意远远大于悔意——一种不会排斥歧视任何进化或异化的实验冒险家般的无畏,本作那渺小甚至是狭隘的视野和抉择与之相比实在差之千里,它依旧是精英知识分子口吻的,然于此这种俏皮的语气却只会让人觉得轻浮且浅薄,它本应也理应是勇于舍弃这些喧哗的姿态的。
宇宙最強正撚樣2024-12-16 17:20:55
在我看來更像是被嫌棄的內向人的一生(本來想說是i人,但細細想不是單純的i人問題),內向人或許無法徹底透過改變容貌來解決自信問題,但長年累月地因為外表而從外面得到的隱約的負反饋,會加深這種不自信和內向的困境。但有趣的是,跟《完美物質》相比,女人變年輕變美了的動機是事業受阻情愛倒是壓死她自我把持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了更美的軀體也是立即去搞事業順帶享受一些美好肉體,而男版,則是動機就是情愛,改變後第一時間也是盡可能滿足自己從來沒有被滿足過的肉慾,順帶再搞搞事業(可不可以說男女的人生賽道真的很不一樣,順帶搞搞事業這個真的扎到我的心了!)。
耐观影-Xavier2024-02-17 07:27:47
这个斯坦演技太差了,所有心理戏都是错位的,稍微有点心理学知识的人都看不了这部影片
小温柔2024-11-10 01:35:04
这两年三大的片子这种讨论好好哦,《某种物质》女人还在困扰于皮囊和梦想,存在和渴望,男人却更忠实地恐惧于自我。他以为他不够好,不敢获得爱,想办法变好,却发现那个比曾经还坏的自己,其实更容易获得爱。到底哪里出错了呢?那些隐忍着埋头赚钱、孤独打拼的男人,终于累积了银行卡余额后,仍然无法获得爱以后,午夜梦回也在质疑这个吧哈哈哈。模仿成就不会获得爱,甚至模仿模仿也不会获得爱,那什么能让他获得爱呢?爱不是容貌的事,也不是财富的事,那是什么事呢?推开了讲,哪怕对工作的追求也在此之列,任何好的反馈,都是人的内在修炼成果,不是由外及内的,而是反向的。内修而不是外修,才是修的第一步吧。但修也不保证种瓜一定得瓜。如果你痛苦于,修无所成,那将会面临比这部影片更大的恐惧。是个超级知识分子的话题,蛮适合改成小剧场引进的
海王星黎明2024-02-17 04:13:05
#Berlinale24# 唯一记忆点就是冬兵的鸟(巨幕版),所有角色的存在只有讽刺一个目的,没有任何可以相信的段落,这么好的题材给拍成了重生之我是塞巴斯蒂安斯坦,柯南伯格看了要气死,这个世界真的不需要另一个奥斯特伦德了
Zaggy2024-10-10 11:39:50
3.5 可能还是觉得前作Chained for Life更有趣味一些,这里后半程的“反转”有点挑衅观众(因此不太好connect),有点泄气,有点one note
Lies of Lies2024-12-02 12:52:37
Oswald出场以后得部分,写得太胆小了。
霸王吃3050岚2024-10-17 21:46:17
没有演好美女与野兽,不是戴上痛苦面具就如同戴上假面。没有发挥戏剧的成分,甚至可以说没有play,元电影或者自我剖析都不存在。没有施展楼层邻里的空间,洞只成了一个脑洞。没有身体恐惧,恐惧的是你的内心不再有人关注。没有能够改头换面,你还是不断踏入同一条河流。不曾具有重新开始的勇气,不会涅槃为不死鸟,重新开档你依然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要说还是比某种物质好一些,没有沦为一个高概念的游戏,而还能看到一点生活的底色。
超cute侠2024-11-29 22:30:00
这种通过放大身体恐惧达成某种寓言的方式不算新鲜,最容易对标的是《象人》,本片前半段还是很好地创建了一个内收的精神世界,并且用了漏水的房顶和自杀的邻居种种符号加强压抑的气氛,但当爱德华蜕变之后,主题就简化成了好看的皮囊不如有趣的灵魂,导致后半段有些拖沓无聊,也没用爱德华隐瞒的真实身份翻起高潮。
Mr. Infamous2024-11-21 23:35:05
Edward如同幽灵,依次栖息在病态本体、虚构形象(承接自身和Ingrid不同意义的所谓病态)、病态他者,人格魅力在某种跌堕中反而渐次增大,个体主张也逐步彰显,又反着顺序去削弱三个身份的光芒。到头来,Pearson都要倒逼384交还戏剧里外的主导权,而当最本原的那个变得最虚无,人生价值与美好的衡量从相貌转向性格,自卑的错位,焦虑的虚空,就成了某种身而为人的讽刺,反正,左右逢源永远只是他人身上戏剧化的断章,但我们一定会奉为圭臬,视为常态。384拼到现在,终于得了些馈赠,为他高兴。
扬花点点2024-12-08 01:07:18
前半部分跟《某种物质》的身材焦虑,虐人耳目的“变身”过程相似,性转版的容貌焦虑。后面剧情发展走向就……比较摇摆。社会地位、爱情跟容貌挂钩吗?似是而非。故事本来就建立在邻居女剧作家的审丑癖而社会对容貌宽容的前提下。北欧女主的角色戏路有点窄了,从成名作《最糟糕的事》到今年的《无罪的罪人》再到这部,都是有点自我的高知女人设,还有不必要的裸,闯好莱坞真不容易。
Orpheus+2024-02-18 05:35:26
7.0。從扮演的驅動機制、性別的權力配置到真品與贗品的關係全方位反寫了《迷魂記》,並拆解掉純粹以憐憫為核心的單一道德立場,為《象人》等代表過往審醜志怪風潮的影像題材提供了全新的範本。導演以Adam Pearson為中心,利用戲中戲結構搭建起了客觀實體—自我認同—表演角色—社會身份等多重肉身與假面的映射和反轉,並以略帶尖刻的諷刺口吻破除著因身份而作用於個體的宿命論。遺憾的是,前半段頗有柯南伯格風範的肉體變異過程未能得到延續,幾處暴力場面均為顧及單元橋段內的整體節奏而過度簡陋;末尾處以對話附加的自反屬性亦是一種流俗的「找補」。
旧书君2024-11-10 15:15:51
有点难评。和《某种物质》不做类比,因为终究不是一类故事。从情绪上来说《某》更癫,这部相对闷骚很多。前半段有点柯南堡的视感,后半段则变成了类似奥斯特伦德的、充满北欧视角的讽刺篇章。细品的话应该能挖掘出不少社会及心理议题。但最近不想再看苦闷片了so
二派/w方2024-02-20 20:10:03
有种复古的质感,或许是因为色调和颗粒感。于是中间那段广告画质突然变好感觉很奇妙。
是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一个人失败只取决于他本身,和外貌这些全然无关。比自身缺陷更难过的是,你变好后会有发现”不如”你的人比你现在过得更好。
PS:感觉是很适合情侣看,因为前有惊悚后有激情。
罗宾汉2024-11-19 02:22:57
本片有一个极其出色的概念创意,在前半段的悬疑气氛与身体恐怖元素的交织下,揭示了一个古典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应如何定义并接纳自己?可惜是后半段无以为继,在缺乏逻辑的铺垫与心理变化的生硬转折之下,一味坠入到俏皮对白与浪漫喜剧情节里。在肤浅的容貌问题表层打转,彻底远离了关于身份问题的探讨,无法提升故事的哲学深度,有点浪费了柏林影帝与戛纳影后的精彩演绎。
下落不明2024-11-30 13:30:42
故事行进古怪到近似幻想,似乎配乐、镜头的突然移动也在证明着这一点,无论如何,重复的点太多,逐渐丧失了兴趣。ps. 一开始长得也太像如今的科波拉了…
云翳2024-12-02 00:58:34
惊人的反写笔触。当Edward以Guy的面孔与身份试图重启游戏时,他仍是作为一个笨拙的英雄而启程,尽管这以对既有经验的逃离、否定为起点,并进而迫切、焦虑地在复活与复制(在戏剧中以主角之名重估、补足Edward的心理形态VS在现实中放弃自我而以滑稽的姿态追随“偶像”)之间挣扎纠缠,但他与迅速迁移的环境纽结、时刻不放松的状态,同时必然伴以先理智一步、常常无法预期的行动(带他踏进剧场的双脚,突然冲上舞台的身体,刺向诽谤者的利刃),何尝不是对堂吉诃德缠斗风车的复写?因此如同后者一样,不应作为可见的无力的悲剧来看待,比起融入与理解正常(正常的身体与合乎逻辑的社会交流),更重要的是审视与质疑它,而要靠近这个目标,一个Edward/Guy是再合适不过了。
王三十2024-01-22 13:35:40
#Sundance2024 我这是看了个什么东西?
基瑞尔2024-11-18 22:19:10
很早以前因为Adam Pearson对于神经纤维瘤病有所了解,导演在自己新作依然基于自身经历延续这方面关注并且保持合作,虽然会直接感觉到没有什么新意,但效果却超出预期——因为这不是猎奇性质的材料再利用,更成为一部相当“狡猾”的喜剧。它偶尔无情嘲弄,偶尔体会到很真实的恐惧。当身份、面孔在不同的切换间,衍生出许多面的故事;是很特殊的风格,也可能让人想起上世纪恐怖电影的表达中。
踢迩达2025-01-02 10:49:15
今年又一部身体恐怖之作,但是执行远远没有概念吸引人,反转也在令人唏嘘和不知所云之间横跳。384的演技前半段好于后半段。
莉莉丝(Ojas)2024-11-07 12:11:01
这部才该叫可怜(悲)的东西,甚至与外表无关
Chuck2024-11-10 22:24:48
剧本之妙可视为《剧场》+《某种物质》 的结合,探讨的核心“恐惧焦虑”以“被凝视”的写法从个体投射到群体完成反乌托邦式解构,通过将差异化的另一种“极端”表现完全消弭来反映“面具”之下更深一层“面具”的可怖,“被夺走”的人生,被杀死的“偏见”,无论摆脱或接受到最后都虚实难辨的境况,“主动被凝视”的动能处于相对而论。
2024-12-08 10:49:14
有别于以往类型的是在表现正向蜕变后丧失身份的焦虑,并且情绪引导拿捏得始终很稳,这也导致了过度依赖情节设定和现实质地的悬浮,走向平庸视听呈现上又没啥突破性。
顗礼2024-10-07 12:12:17
与其说是致敬柯南伯格,不如说是低配版林奇变体,带着象人的形象和人文关怀进入穆赫兰道的多义性嵌套结构,算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摘了颗不错的果实。影像本身带着对现实感的间离,所有演员对于自己扮演角色的指向性亦有清晰的认知,并给出了准确的反应;戏里戏外皆对照的“变脸”不再只是身体恐怖范畴内的类科幻高概念,本质不是审丑剥削,而是无关性别/年龄/外貌的自反,也像对回避型人格障碍在当下的再梳理,杀死自己的一部分并留下永恒的创伤,然后迷失在“扮演角色”,“扮演自己”和“扮演以自己为原型创造的角色”之间。
Devlali Number2024-11-07 17:50:11
没达到期待,最恐怖的地方其实是男主在容貌恢复后经历的一连串小概率事件太有针对性了,明显到让人直接能感受到每个人物背后创作者拎着的那根绳子。主题确实很明显了,但严重削弱了让观众有半点儿感同身受的可能性,同时还让男主应该呈现出的状态更难拿捏,还赶上斯坦演技跟不上,好家伙
不同的男人豆瓣热评
白圣杰2024-11-08 21:12:56
心理恐怖片,特别对于i人而言。自卑于丑陋的缺陷,即使幸运得到改变的机遇,也逃脱不了堕落更加平庸的深渊。失去存在意义的深刻焦虑,失去认同价值的人格危机。旁观昔日厌弃的同类一步步踏上青云,而自己仍然原地踌躇,没有比这更触动的人生痛处了。
el2024-10-12 06:38:21
前半段的一点身体恐怖很惊艳,但Edward的真实性格在影片中是一直失位的:他在接受药物之后突然的恐惧是为什么(死亡?)?变化后为什么他的第一反应是向周围所有人撒谎?变化后的性格转变缺乏准确的描绘,哪怕是心理上根深蒂固的自卑无法消抹这一点也没自然呈现。《Edward》、Edward、和Oswald的Edward三者间明显的互文也没有写清楚。Renate演得很好,但她被写成了完全的客体,对于她的选择,我们也无法知悉全貌。结尾也没有落向任何一个有效的论点。于是最后,本片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有趣的灵魂打败了好看的皮囊的故事。
咯咯精2024-02-16 20:45:30
没有太懂这个message,只感觉美国太美国了。请问Renate Reinsve这算不算被typecast了?她只能是一个世界上最糟糕的北欧中产女性了吗?(但是她的腹肌我百看不厌
葱酱2024-10-28 02:34:36
借用一个看来的短评: she’s still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已汪销2024-02-16 21:40:08
怪不得姐做笑了,尺寸鉴定失败。后面好几场戏都有点冗余,看完觉得男主才是“可怜的东西”。
momo2024-11-09 10:58:47
林奇x蔡明亮,才华横溢的新一代电影学徒。充满细节的故事(口哨,打字机,天花板的洞、林肯的雕像艺术家等等,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怪人在其中却不违和)。充满创意的镜头(七十年代恐怖片质感,同时又极为简练,总是不动声色地让“生活”的信息或者氛围溢出)。对于外貌/身份、心灵/肉体、自恋/他者的凝视,比《某种物质》深刻两百倍,那种微妙而黑到极致的幽默,大概不如后者伪柯南堡式的肉体恐怖那么直观。我一直以为第二个丑男是神来之笔,化用了培根的画作,却没想到也中了招,“他的脸真是这样”。而且导演第二次同他合作了,似乎有点过于取巧。其实后半不如前半,戏中戏还是学生气,虽然讽刺拉满,但格局毕竟有限。期待新作。
胤祥2024-02-17 09:01:43
#10290. 74th Berlinale-主竞赛-最佳主角,前入围2024圣丹斯首映单元。确实是圣丹斯调调的片。冬兵也步各位漫威明星后尘来演独立艺术片了(正面全裸哈哈哈)。大致的坐标系在A24的独立调调,”身体恐怖片“和伍迪·艾伦式的纽约知识分子喜剧之间,最有趣的是本片在很大程度上嘲讽的政治正确是北欧式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北欧名字,老家大概也是瑞典……),很难不让人想起诸如《受够了自己》和《方形》这样的北欧片。剧作是挺工整的但是后半段也有点太顺拐了……
Parity2024-02-19 16:25:20
# 74. Berlinale Wettbewerb 4+ 逐步引入新的激励以形成新的完整层次,并工整地消解掉上一层,最终讲了一个浅白的道理:一种简约的美,正中和结尾的两次时间线跳跃的留白正是最好的表征
KID Y2024-10-06 06:30:46
7.5 最佳男演员给的没啥问题吧,如果可以更多像扮演与真实的方向提炼就好了,目前只能以上价值的方式作为对替身文学的自反,将面貌与心理之间的联系置于更加混沌,也许是无法被破解的地位;真要和《某种物质》或者其他典型的此类作品比较的话,那就是施密伯格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类型游戏的终点依旧是人物侧写,去尊重虚构之中的真实。
嗯嗯大家还2024-02-17 23:55:04
费那么大劲就为了讲这么个道理啊,行我知道了退下吧。。。真够俗的你。。。 中后段太冗长
红酒与谋杀2024-02-21 08:38:53
前半段类柯南堡的视觉概念是成立的,明确的剧作任务也决定了它势必会按照观众可预想的情节模式展开,但在中后段那个显而易见的叙事节点之后还是发生了滑坡。塞巴斯蒂安斯坦的表演能力不足以胜任此角色,这需要过硬的心理技术,而当“假面”被撕去,“真身”彻底暴露在外时,不仅是一个纯视听形象的消失,在表演上甚至不再有遮丑的工具了。讨论元表演之前还是请先选对正确的演员吧。@Berlinale74
小羊不亦乐乎2024-09-22 10:00:47
容貌(向好的地方)变化带来的深层反思,跟the substance一体两面,两个片子还同一天上映。但我觉得本片的“推理”多是极端的个例助推,比如从Edward一开始不承认自己,到突然出现一个同样病症的人(铺垫加分),并没有普世性,或者说还没挖到最核心的本质
废话队长2024-02-17 19:01:39
梦回早年柯南伯格生猛的变异手段,直给的剥离皮肤,而导演比之柯南伯格更为顺手的利器便是无需任何特效化妆便可触目惊心的亚当皮尔森。可以说有了亚当,或者有了对于神经纤维瘤的先决认知,塞包的假面表演才有了成立的条件。后半程把人物粗暴地投进小概率事件的漩涡,为风格的刻意扭转而加入讽刺的语调多少则有些不负责任了
Marutvat2024-10-29 15:13:09
全程被贴脸开大不是因为自己长相而是因为自己人不行到最后不疯才怪
半弦月2024-11-08 20:30:15
与“母亲!”一样是高概念下引发的强戏剧性发展,但没有一路狂飙,男主回归了本质。打高分有私心的,我完全共情这个呆呆的,不知怎么自处的男主。每个人都会有些天然外在缺陷,当有所成长时,又发现被需要的是另一种人(特质),而影片中恰好是过去的自己;影片把抉择局限到女导演身上,而那个最初的灵感(男主记忆的源头)是会更改的,阴郁改成积极,平凡改成莎翁,即便男主奋力一冲(杀人)依然换来无言的当下,精彩是别人的,自己连赶都赶不上;他发现还是面具好用,起码能获得一时的青睐。男主的敏感和愚钝,让他无法应付对于过去自我的解构,过去被自己抛弃,未来似乎在另一个人手里,当下很快也会被抛弃掉;而他还自卑、迷茫地活在那个源头处,畏首畏尾,只能戴上面具,做个小角色
内陆飞鱼2024-11-17 18:21:30
A24众多怪咖片里算正常的一部,导演可能是大卫·林奇《象人》的粉丝,女主角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就是喜欢软**的那位姐姐,这一部做得笑场了。
醉鬼盼安生2024-03-23 12:16:35
2024 nyc moma 3/5 有很多摄影上和音乐出彩的地方 感觉完全可以就放大探索body identity等多个方面拍成poor things 但不觉得sebastian stan演技有多出彩 不明白为什么他拿了最佳主角奖 反而是oswald的演员 演技非常亮眼 而且总给我一种演员在被消费的感觉 如果说前半部分刚感觉有那味了 那后面就真的非常冗长且故弄玄虚
Leopardus2024-11-27 06:32:00
开头还算引人入胜,后面冗长、生硬,这点内容拍个短片就够了。主角是一个外观痊愈却还带着心灵伤疤的可怜人,然而电影却用一个现充丑男去衬托和折磨他,躲起来指指点点:“人家Oswald自信有才照样抱得美人归,你变帅还不招人待见全赖你自己。你以为是皮囊的锅?现在知道了吧你本质就不行,没实力没魅力的屌丝。哦对了人家那演员真长这样真这么优秀哦励志不?” ——残忍、肤浅的嘲弄并不酷。
Sid2024-02-20 07:53:31
音乐太洗脑了 又一个自我存在主义危机的电影 到最后发现不是这个世界因为我而厌恶我 而是因为我而厌恶我罢了 不过我大概更想看到最终他因为绝对的嫉妒和无法释怀而再次毁容 之后落到依然没人爱的境地 但实际上影片轻快结束了 留白是最好的结局
方聿南2024-11-19 13:26:29
抛开那些超自然和魔幻的解读,这个关于爱情和社交的寓言可以很写实,用极端的美丑做对比有点生怕观众领会不了而突出对比的用意,许多不受欢迎的人(不限于男人)会哀叹“如果我长得好看就不会如此”,但事实是即便你拥有冬兵的脸,也并不意味着会得到足够持久的爱,假如你还是想在每个领域非得到肯定不可、在被拒绝后内耗纠缠个没完、习惯性无能狂怒、连点个菜都犹犹豫豫,那么变好看的你并没有变成一个《不同的男人》。
宫唯明2024-11-07 01:08:46
前半段论证,后半段自反,这种整体剧作框架现在看其实并不稀奇。但前半段利用面容(身体)变化构建的恐怖就像是一出时光倒转版的《变蝇人》,很难说它不有趣;而后半段用对比悟道理似乎看着没有明显差错,实际上却是抛开了前者的趣点,低走到了一种露拙的境地
阿孝咕2024-02-18 04:47:24
#Berlinale74 Competition 第一场public,果然拥挤的才是城市电影节。A24真的挺会拍这样怪诞猎奇的东西,还加了点小幽默。在柏林这座城市看到男主被恶搞希特勒加Nazi旗帜,全场静默让我笑出声。结尾让我严肃地感受到悲与喜的浓烈交替,但因为题材没法做过多升华。有些梗因为public的德文字幕英文OV没太明白,再刷一遍还是必要的,目前Day3场刊分数也不低。
miluko_tango2024-02-18 00:37:24
故事挺有意思的,不过角色塑造差点劲,电影最后二十分钟有点平淡
mills2024-11-09 00:13:04
i dont get this...气质更像可怜的东西,后半部一度快要拍成纽约提喻法(要是真拍成了反倒更有趣),配乐不错
Trillian2024-11-11 17:37:07
同样是纽约孩子的Super 16mm比funny pages差太多,反复讨论的外貌与新生中始终缺少一份切身感。Anthology一闪而过,亲切。
amitayus2024-12-26 14:25:14
故事不错的,我看后感是不自信者会一再回到不自信的状态
文森特九六2024-11-06 22:55:22
仍旧无法摆脱甚至是刻意陷入到近百年前托德·布朗宁所面临的拍摄与观看的伦理争议:用所谓的先进议题遮掩某种依然陈旧的剥削意识,十分令人怀疑,除此之外,柯南伯格电影首先会接受所有的病理生理可能,哪怕是空想,即使最终成为欲望的殉道者,决意远远大于悔意——一种不会排斥歧视任何进化或异化的实验冒险家般的无畏,本作那渺小甚至是狭隘的视野和抉择与之相比实在差之千里,它依旧是精英知识分子口吻的,然于此这种俏皮的语气却只会让人觉得轻浮且浅薄,它本应也理应是勇于舍弃这些喧哗的姿态的。
宇宙最強正撚樣2024-12-16 17:20:55
在我看來更像是被嫌棄的內向人的一生(本來想說是i人,但細細想不是單純的i人問題),內向人或許無法徹底透過改變容貌來解決自信問題,但長年累月地因為外表而從外面得到的隱約的負反饋,會加深這種不自信和內向的困境。但有趣的是,跟《完美物質》相比,女人變年輕變美了的動機是事業受阻情愛倒是壓死她自我把持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了更美的軀體也是立即去搞事業順帶享受一些美好肉體,而男版,則是動機就是情愛,改變後第一時間也是盡可能滿足自己從來沒有被滿足過的肉慾,順帶再搞搞事業(可不可以說男女的人生賽道真的很不一樣,順帶搞搞事業這個真的扎到我的心了!)。
耐观影-Xavier2024-02-17 07:27:47
这个斯坦演技太差了,所有心理戏都是错位的,稍微有点心理学知识的人都看不了这部影片
小温柔2024-11-10 01:35:04
这两年三大的片子这种讨论好好哦,《某种物质》女人还在困扰于皮囊和梦想,存在和渴望,男人却更忠实地恐惧于自我。他以为他不够好,不敢获得爱,想办法变好,却发现那个比曾经还坏的自己,其实更容易获得爱。到底哪里出错了呢?那些隐忍着埋头赚钱、孤独打拼的男人,终于累积了银行卡余额后,仍然无法获得爱以后,午夜梦回也在质疑这个吧哈哈哈。模仿成就不会获得爱,甚至模仿模仿也不会获得爱,那什么能让他获得爱呢?爱不是容貌的事,也不是财富的事,那是什么事呢?推开了讲,哪怕对工作的追求也在此之列,任何好的反馈,都是人的内在修炼成果,不是由外及内的,而是反向的。内修而不是外修,才是修的第一步吧。但修也不保证种瓜一定得瓜。如果你痛苦于,修无所成,那将会面临比这部影片更大的恐惧。是个超级知识分子的话题,蛮适合改成小剧场引进的
海王星黎明2024-02-17 04:13:05
#Berlinale24# 唯一记忆点就是冬兵的鸟(巨幕版),所有角色的存在只有讽刺一个目的,没有任何可以相信的段落,这么好的题材给拍成了重生之我是塞巴斯蒂安斯坦,柯南伯格看了要气死,这个世界真的不需要另一个奥斯特伦德了
Zaggy2024-10-10 11:39:50
3.5 可能还是觉得前作Chained for Life更有趣味一些,这里后半程的“反转”有点挑衅观众(因此不太好connect),有点泄气,有点one note
Lies of Lies2024-12-02 12:52:37
Oswald出场以后得部分,写得太胆小了。
霸王吃3050岚2024-10-17 21:46:17
没有演好美女与野兽,不是戴上痛苦面具就如同戴上假面。没有发挥戏剧的成分,甚至可以说没有play,元电影或者自我剖析都不存在。没有施展楼层邻里的空间,洞只成了一个脑洞。没有身体恐惧,恐惧的是你的内心不再有人关注。没有能够改头换面,你还是不断踏入同一条河流。不曾具有重新开始的勇气,不会涅槃为不死鸟,重新开档你依然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要说还是比某种物质好一些,没有沦为一个高概念的游戏,而还能看到一点生活的底色。
超cute侠2024-11-29 22:30:00
这种通过放大身体恐惧达成某种寓言的方式不算新鲜,最容易对标的是《象人》,本片前半段还是很好地创建了一个内收的精神世界,并且用了漏水的房顶和自杀的邻居种种符号加强压抑的气氛,但当爱德华蜕变之后,主题就简化成了好看的皮囊不如有趣的灵魂,导致后半段有些拖沓无聊,也没用爱德华隐瞒的真实身份翻起高潮。
Mr. Infamous2024-11-21 23:35:05
Edward如同幽灵,依次栖息在病态本体、虚构形象(承接自身和Ingrid不同意义的所谓病态)、病态他者,人格魅力在某种跌堕中反而渐次增大,个体主张也逐步彰显,又反着顺序去削弱三个身份的光芒。到头来,Pearson都要倒逼384交还戏剧里外的主导权,而当最本原的那个变得最虚无,人生价值与美好的衡量从相貌转向性格,自卑的错位,焦虑的虚空,就成了某种身而为人的讽刺,反正,左右逢源永远只是他人身上戏剧化的断章,但我们一定会奉为圭臬,视为常态。384拼到现在,终于得了些馈赠,为他高兴。
扬花点点2024-12-08 01:07:18
前半部分跟《某种物质》的身材焦虑,虐人耳目的“变身”过程相似,性转版的容貌焦虑。后面剧情发展走向就……比较摇摆。社会地位、爱情跟容貌挂钩吗?似是而非。故事本来就建立在邻居女剧作家的审丑癖而社会对容貌宽容的前提下。北欧女主的角色戏路有点窄了,从成名作《最糟糕的事》到今年的《无罪的罪人》再到这部,都是有点自我的高知女人设,还有不必要的裸,闯好莱坞真不容易。
Orpheus+2024-02-18 05:35:26
7.0。從扮演的驅動機制、性別的權力配置到真品與贗品的關係全方位反寫了《迷魂記》,並拆解掉純粹以憐憫為核心的單一道德立場,為《象人》等代表過往審醜志怪風潮的影像題材提供了全新的範本。導演以Adam Pearson為中心,利用戲中戲結構搭建起了客觀實體—自我認同—表演角色—社會身份等多重肉身與假面的映射和反轉,並以略帶尖刻的諷刺口吻破除著因身份而作用於個體的宿命論。遺憾的是,前半段頗有柯南伯格風範的肉體變異過程未能得到延續,幾處暴力場面均為顧及單元橋段內的整體節奏而過度簡陋;末尾處以對話附加的自反屬性亦是一種流俗的「找補」。
旧书君2024-11-10 15:15:51
有点难评。和《某种物质》不做类比,因为终究不是一类故事。从情绪上来说《某》更癫,这部相对闷骚很多。前半段有点柯南堡的视感,后半段则变成了类似奥斯特伦德的、充满北欧视角的讽刺篇章。细品的话应该能挖掘出不少社会及心理议题。但最近不想再看苦闷片了so
二派/w方2024-02-20 20:10:03
有种复古的质感,或许是因为色调和颗粒感。于是中间那段广告画质突然变好感觉很奇妙。 是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一个人失败只取决于他本身,和外貌这些全然无关。比自身缺陷更难过的是,你变好后会有发现”不如”你的人比你现在过得更好。 PS:感觉是很适合情侣看,因为前有惊悚后有激情。
罗宾汉2024-11-19 02:22:57
本片有一个极其出色的概念创意,在前半段的悬疑气氛与身体恐怖元素的交织下,揭示了一个古典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应如何定义并接纳自己?可惜是后半段无以为继,在缺乏逻辑的铺垫与心理变化的生硬转折之下,一味坠入到俏皮对白与浪漫喜剧情节里。在肤浅的容貌问题表层打转,彻底远离了关于身份问题的探讨,无法提升故事的哲学深度,有点浪费了柏林影帝与戛纳影后的精彩演绎。
下落不明2024-11-30 13:30:42
故事行进古怪到近似幻想,似乎配乐、镜头的突然移动也在证明着这一点,无论如何,重复的点太多,逐渐丧失了兴趣。ps. 一开始长得也太像如今的科波拉了…
云翳2024-12-02 00:58:34
惊人的反写笔触。当Edward以Guy的面孔与身份试图重启游戏时,他仍是作为一个笨拙的英雄而启程,尽管这以对既有经验的逃离、否定为起点,并进而迫切、焦虑地在复活与复制(在戏剧中以主角之名重估、补足Edward的心理形态VS在现实中放弃自我而以滑稽的姿态追随“偶像”)之间挣扎纠缠,但他与迅速迁移的环境纽结、时刻不放松的状态,同时必然伴以先理智一步、常常无法预期的行动(带他踏进剧场的双脚,突然冲上舞台的身体,刺向诽谤者的利刃),何尝不是对堂吉诃德缠斗风车的复写?因此如同后者一样,不应作为可见的无力的悲剧来看待,比起融入与理解正常(正常的身体与合乎逻辑的社会交流),更重要的是审视与质疑它,而要靠近这个目标,一个Edward/Guy是再合适不过了。
王三十2024-01-22 13:35:40
#Sundance2024 我这是看了个什么东西?
基瑞尔2024-11-18 22:19:10
很早以前因为Adam Pearson对于神经纤维瘤病有所了解,导演在自己新作依然基于自身经历延续这方面关注并且保持合作,虽然会直接感觉到没有什么新意,但效果却超出预期——因为这不是猎奇性质的材料再利用,更成为一部相当“狡猾”的喜剧。它偶尔无情嘲弄,偶尔体会到很真实的恐惧。当身份、面孔在不同的切换间,衍生出许多面的故事;是很特殊的风格,也可能让人想起上世纪恐怖电影的表达中。
踢迩达2025-01-02 10:49:15
今年又一部身体恐怖之作,但是执行远远没有概念吸引人,反转也在令人唏嘘和不知所云之间横跳。384的演技前半段好于后半段。
莉莉丝(Ojas)2024-11-07 12:11:01
这部才该叫可怜(悲)的东西,甚至与外表无关
Chuck2024-11-10 22:24:48
剧本之妙可视为《剧场》+《某种物质》 的结合,探讨的核心“恐惧焦虑”以“被凝视”的写法从个体投射到群体完成反乌托邦式解构,通过将差异化的另一种“极端”表现完全消弭来反映“面具”之下更深一层“面具”的可怖,“被夺走”的人生,被杀死的“偏见”,无论摆脱或接受到最后都虚实难辨的境况,“主动被凝视”的动能处于相对而论。
2024-12-08 10:49:14
有别于以往类型的是在表现正向蜕变后丧失身份的焦虑,并且情绪引导拿捏得始终很稳,这也导致了过度依赖情节设定和现实质地的悬浮,走向平庸视听呈现上又没啥突破性。
顗礼2024-10-07 12:12:17
与其说是致敬柯南伯格,不如说是低配版林奇变体,带着象人的形象和人文关怀进入穆赫兰道的多义性嵌套结构,算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摘了颗不错的果实。影像本身带着对现实感的间离,所有演员对于自己扮演角色的指向性亦有清晰的认知,并给出了准确的反应;戏里戏外皆对照的“变脸”不再只是身体恐怖范畴内的类科幻高概念,本质不是审丑剥削,而是无关性别/年龄/外貌的自反,也像对回避型人格障碍在当下的再梳理,杀死自己的一部分并留下永恒的创伤,然后迷失在“扮演角色”,“扮演自己”和“扮演以自己为原型创造的角色”之间。
Devlali Number2024-11-07 17:50:11
没达到期待,最恐怖的地方其实是男主在容貌恢复后经历的一连串小概率事件太有针对性了,明显到让人直接能感受到每个人物背后创作者拎着的那根绳子。主题确实很明显了,但严重削弱了让观众有半点儿感同身受的可能性,同时还让男主应该呈现出的状态更难拿捏,还赶上斯坦演技跟不上,好家伙